梦到丧亲之痛吃什么药,梦见丧失亲人

梦到丧亲之痛吃什么药,梦见丧失亲人

其实梦到丧亲之痛吃什么药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梦见丧失亲人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梦到丧亲之痛吃什么药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如何缓解丧亲之痛
  2. 如何处理丧亲之痛
  3. 丧亲之痛,不必压抑
  4. 走不出丧亲之痛,怎么办

丧亲的人,要经历一个修通丧失、避免形成创伤的心理过程,这个时候,丧亲之痛不能硬性的压抑,而应该将哀伤情绪尽量地发泄出来。
泪水终有流干之时,悲伤终有化解之日,而时光老人就是最好的消解剂,我们要让时光老人来抚平伤者的心理创伤,冲走哀痛的忧愁。

在此,我们要设法将注意力从专注于亡者身上转移出来,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,逐渐地弥补生活中的失落。
人们只有在生活中渐渐地淡化丧亲之痛,才能重新迈开人生的步伐,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。

如何在生活中淡化丧亲之痛,重新面对生活呢?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:

居丧干预:亲人去世前后尽量陪在其身旁,并处理好丧事,少留遗憾,让自己得到一些心理安慰,这对于走出丧亲之痛是十分重要的。

家庭(社会)支持:丧亲之初,伤者多处于情感休克期,会有悲哀、焦虑、孤独、无助、惊吓等诸多不良的反应,此时他们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。
所以,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,建立好人际关系;然后鼓励其表达情感,给予安慰、关心,最好能有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。

丧亲的人,要经历一个修通丧失、避免形成创伤的心理过程,这个时候,丧亲之痛不能硬性的压抑,而应该将哀伤情绪尽量地发泄出来。
泪水终有流干之时,悲伤终有化解之日,而时光老人就是最好的消解剂,我们要让时光老人来抚平伤者的心理创伤,冲走哀痛的忧愁。

在此,我们要设法将注意力从专注于亡者身上转移出来,去关心其他的人和事,逐渐地弥补生活中的失落。
人们只有在生活中渐渐地淡化丧亲之痛,才能重新迈开人生的步伐,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生活。

如何在生活中淡化丧亲之痛,重新面对生活呢?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:

居丧干预:亲人去世前后尽量陪在其身旁,并处理好丧事,少留遗憾,让自己得到一些心理安慰,这对于走出丧亲之痛是十分重要的。

家庭(社会)支持:丧亲之初,伤者多处于情感休克期,会有悲哀、焦虑、孤独、无助、惊吓等诸多不良的反应,此时他们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。
所以,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,建立好人际关系;然后鼓励其表达情感,给予安慰、关心,最好能有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帮助。

情绪宣泄:人的心理空间就如同一个容器,容量是有限的,过量就会感到压力特大。
对于遭受丧亲之痛的人,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亲友或者心理咨询师适度的倾诉,清除这些心理垃圾,从而减轻痛苦感。

重建生活:通常,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,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面对丧亲之痛,人很难很快不痛苦,但却可以带着痛苦去做自己该做的事,从而在活动中冲淡自己的痛苦体验,减轻痛苦对自己的伤害。
具体做法是:想想自己当前有哪些事必须要做,然后按轻重缓急安排好

时间,再一一地去完成。
另外,可出去旅游、发展新的兴趣爱好,尤其是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活动,对于丧亲者重建生活是十分有利的。

总之,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“通情达理”,分担他们的痛苦与悲哀,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,避免使他们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时,不能说空话、套话,应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“往好处想”或淡化事情。

受访专家:北京回龙观医院情感障碍病房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王宁

无论走到哪里,亲人都是我们的情感牵挂。
但人生无常,谁也不能奢求永久相伴。
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面对亲人的离去,若有不幸,如何走出丧亲之痛?又该如何安慰他们?

北京回龙观医院情感障碍病房主任王宁表示,丧失至亲、挚爱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,处理不好可能会拖垮身心。
面对亲人的骤然离世,丧亲者一般会经历5个心理阶段。

否认: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,丧亲者一般先是震惊和怀疑,难以接受,觉得这是不真实的,甚至出现短暂的麻木无措、超然和平静。
他们可能会努力转移注意力,回避事实。
愤怒:从怀疑到质疑,从“不相信”到“为什么”,此时丧亲者心中满是愤怒和不甘,也有人极度自责。
假装坚强:在举办葬礼、接待亲友、整理遗物等过程中,丧亲者听到最多的就是“节哀顺变”“生者坚强”,丧亲者也会在心里要求自己坚强起来,但常常是勉强的。
抑郁:处理完逝者后事,丧亲者一般会有一段“抑郁状态”,在悲伤、怀念、悔恨中反复纠缠,严重的会不愿面对其他人,减少社交,整个人陷入无尽回忆和感伤中。
接受:正常情况下,在半年后,丧亲者能逐渐接受亲人离世的现实,不再一味回避,可以正常地与其他人谈论这个事,并慢慢意识到自己必须好好活下去,心态也变得平静。

从亲人离去的事实中完全恢复过来并不容易,丧亲者自己要做出很多努力。
王宁强调,面对亲人离世,不要压抑心中的痛苦与不舍,不要害怕表现出脆弱和后悔;不必因为“否认”阶段而责备自己“麻木不仁”,不要因为曾“故作坚强”而觉得自己虚荣,更不要因为“接受”了事实而认为自己薄情,一切顺其自然,不要强求,坦然接纳,同时积极做好以下几件事:



1.寻求支持。
朋友和家人的陪伴是极大的安慰,接受他们能提供的任何帮助,不要害怕和担心索取过多。
2.走出孤独。
隔绝社交会导致抑郁,因此不要拒绝接触他人,也可以与有相同经历的人聊聊感受。
3.规律生活。
重大变故往往会打乱生活节奏,应慢慢让自己回到原来的轨道,正常作息,好好吃饭、睡觉、锻炼。
4.寻找“重生”的意义。
鼓励自己从“过去”中走出来,把回忆留在往昔,找到自己继续生活下去的梦想、追求和责任。

王宁说,对丧亲者来说,亲朋好友的支持极为重要,甚至是丧亲者最大的鼓舞和帮助,可以带他们走出悲伤,开始新生活。
如果你的朋友正经历丧亲之痛,不妨这么做:

1.别吝惜陪伴,即便什么都不说,只是陪着,对方也能感受到安慰。
2.倾听,不要妄加评论。
给丧亲者一个情感宣泄的机会,而不要过度要求对方“你要坚强”“这件事会过去的”“你不能这么消极”等,更不要以和别人做比较的方法劝人如“某某的亲人去世了,也没有像你悲伤这么久……”3.不用故意避开死亡相关话题。
强行聊有趣、快乐的话题效果并不好,也没必要,可以陪着他正视亲人死亡这件事,一起聊一聊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,心灵治愈的效果可能更好。
4.不要对他们的改变大惊小怪。
亲人离去属于心理创伤事件,经历过重大变故的人,心态和人生观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,或好或坏,身边的人不要对此大惊小怪或品头论足,允许他们慢慢调整,给他们时间,才能帮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。

失落悲伤的感受,通常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,尤其开口表达后的情绪,容易导致丧亲者淹没在悲伤溃堤的洪流中。
此时,旁人的协助、宗教信仰,甚至是寻求心理咨商的协助,都非常重要。

文∕王忠芳

个案故事

大卫和小慧从小青梅竹马,结婚后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小玲。
小玲感冒很久都没好,送到大医院详细检查,才发现罹患了血癌。
经过反复的治疗,小玲还是没能成功抵抗病魔,结束了 8年短短的生命,回到天上做小天使去了。
留在人间的是无止境悲恸的爸爸与妈妈,尤其,妈妈小慧一直不能接受小玲离开的事实,把自己锁进死胡同里,终日槁木死灰,在小玲过世后 1年半,走不出丧女悲痛的大卫和小慧也离婚了。

▎黄传永咨商心理师答复▎

人生的至痛,无非是面临亲人的死亡,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的痛,更是无以复加的悲伤,如影随形沉甸甸的沉在父母的心上。
在临床心理咨商案例中,一般而言,在亲人过世后约莫 3~ 6个月,可以走出悲伤与失落,重新调整脚步展开新生活,即便心中还是隐隐的失落与悲伤,但并无碍于新生活的开展。

如果丧亲的失落伤痛持续超过 10个月,无法减缓与走出悲伤,就得寻找咨商心理师进行心理与情绪的修复。
案例中大卫和小慧在女儿过世后,本应在人生道路上更加紧密相互扶持的两人,却在女儿过世一年半后离婚,其实就是大卫和小慧的丧女悲恸一直没有获得有效抒发与治疗,两人始终在女儿过世的悲恸与失落中纠缠,最终导致婚姻破裂的案例。

失落悲伤的感受,通常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,尤其开口表达后的情绪容易导致丧亲者淹没在悲伤溃堤的洪流中。
尤其在华人社会中,总是较隐讳的看待「死亡」这件事,不敢打扰丧家,周遭的亲朋往往不知怎么开口安慰丧家,阻碍了丧亲者失落悲伤情绪适当发泄与调整的机会。
尤其在「男儿有泪不轻弹」的华人文化里,案例中的大卫承受的丧女悲恸与压力,绝对不小于太太小慧,因为他需要收拾起心中的悲痛,当一个不掉泪的坚强男人,但久而久之,太多的情绪与悲痛始终压抑在胸口无法释出。

友人温暖的问候,是最简单的支持

原本应该相互依偎、互相取暖的两人,却因爱女之死,产生对对方的怨怼与埋怨,再加上天天看到对方,就想到过世的爱女,实在太痛了,累积的怨怼情绪无法正向的输出与重新定位,久而久之,就造成离婚的导火线。
其实大卫与小慧不是不爱对方,只是始终没有走出丧女的悲痛,希望从离开、不见到对方,来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。

面对丧亲之恸的人,建议身旁友人最简单的支持方式,就是主动伸出温暖的双手,单纯的陪伴与倾听,简单的一个电话或简讯:「现在我可以帮忙什么?」「在这么困难的时候,需要什么协助,尽量告诉我。
」让对方知道在这么困难的时候,有温暖的后盾在背后支持,会让丧亲者更有勇气去处理与面对凌乱的悲恸情绪。
而华人文化中「此时不要打扰别人」的隐闭心态,只会让丧亲者更孤单。

丧亲悲伤的 4个时期

国外研究丧亲治疗著名的心理咨商专家 Parkers,将丧亲悲伤分成 4个时期:

第 1期→麻木期:亲人过世后,丧亲者拒绝相信丧亲的事实,纠缠在失落情绪里,时而伴随着苦闷与愤怒痛苦。

第 2期→渴念期: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回来,或回到不曾发生的时刻,但当一切努力都是枉然,会伴随着愤怒、抗议、痛苦、害怕与焦虑。

第 3期→解组与绝望期:丧亲者持续活在妄想逝者回来的期待中,逐渐转为绝望,让丧亲者更失落与绝望,难以调整心绪展开正常的生活。

第 4期→重组期:丧亲者逐渐开始接受事实,慢慢的重新组织与建构自我,展开新的生活。

个案中的大卫和小慧,应该是在第 3期与第 4期中徘徊,大卫是隔绝与压抑悲伤,麻痹痛苦的感觉;小慧则是陷在悲伤中,无法走出。
两人没有在同一频谱上,将相互扶持的力量发挥出来,当失落与绝望的情绪无法获得有效导正与抒发时,每跟对方吵一次架,就伤痛一次,对另一半产生更强的怨怼,如此恶性循环,无法正向的重组两人相处新方式。

重新建构意义,成功调适悲伤

要能成功调适悲伤,通常要历经完成以下 4个阶段,包括接受失落的事实、经验悲伤的痛苦、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环境以及重新建构意义,将对逝者的情感重新投注在外来的生活上。
失落悲伤者须完成上面这些历程,才可健全内心的心智,调整脚步重新开始。

其中,第 4阶段「重新建构意义」,是悲伤调适历程中最重要的过程,强调在失去亲人的悲伤过程中,试图重新确认或重建被失落所挑战的世界,努力找到对死亡的解释,重新组合自我与世界的连结。
一般来说,人死不能复生,但若能从亡者的过世,得到某些人生的启发或体悟,对丧亲者来说,会比较容易调适与度过悲伤期,并可重新建构自我的生命意义,寻找面对生命的新方向。

宗教信仰也有帮助

例如,母亲的过世让王小姐悲痛的无以复加,有天夜里在灵前撰写祭母文时,看着母亲的遗照,回忆起母亲过往点滴的行谊突然领悟,要纪念妈妈最好的方式,就是将母亲在世时坚韧不拔、努力认真的行谊发扬光大,传承给自己和下一代,让自己和下一代,也能有像妈妈一样的双手,撑起半边天的坚毅努力特质。
原本母亲的过世对她来说,是无尽的伤悲与眼泪,但正向思考,让王小姐领悟到生命传承的意义,找到与妈妈的连结,让她很快的擦干眼泪,同时似乎也获得母亲的传承力量,更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。

在悲伤修复的过程中,除了亲人朋友的陪伴支持外,宗教信仰也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前述王小姐的信仰让她了解,卧病多年的母亲,此时只是肉体的离开,对母亲而言,是离苦得乐脱离病苦,解脱了,反而是件好事。
信仰也让王小姐相信,母亲是先到佛祖身边修行,有一天因缘成熟时,母亲会乘愿归来,因此,王小姐和她的家人是以感恩与祝福的心情,感恩母亲这世的养育,祝福母亲花开见佛,来处理母亲的后事。

透过艺术治疗,将悲伤情绪移转

在悲伤治疗的临床运用上,有经验的咨商心理师,除了循序渐进地引导案主说出自己的情绪,当有些痛无法以口语表达时,有艺术治疗经验的咨商心理师会佐以艺术治疗的方式,协助重新调整心绪。
艺术治疗之所以能发挥效果,主要在于艺术创作乃是运用心像进行思考,是艺术、创作与心理治疗的结合。
很多不能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,可以透过艺术创作的过程中,将深沉复杂的情绪表达在手做的物件上,转移丧亲者的情绪。
运用艺术治疗进行丧亲悲伤辅导,通常具有口语表达较难以达到的优点,包括有助于催化感觉、可显现出当事人没有察觉的内心冲突、强化悲伤与失落的感觉,以及确认当事人处于哪个悲伤阶段。
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8889993456.com/VQQ7oia6k8JP.html

相关推荐